西安洛陽自由行-白馬寺龍門石窟一日遊

這是我在洛陽的第一個一日團,也是整個旅程最後一個跟團行程…

主要看的是白馬寺與龍門石窟。


從洛陽站到白馬寺,開車約1個多小時,天氣陰陰的,還飄著細雨。
這次的團很特別,只有九個人,坐的也是超迷你型的小巴士。
售票處外頭也是有一堆店家叫賣,總之看看就好。

 

 

 

 

石馬左右相對,護衛山門,大小和真馬相仿,這是宋代的石雕馬,身高1.75米,長2.20米,作低頭負重狀。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(宋太祖趙匡胤之女)駙馬、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,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。(by wiki)

這是近年新修的石牌坊。

山門一般都是關閉的,除非有人剃度出家。
佛教的慣例是順時針右進左出,所以我們從右側門進去參訪

剛好到白馬寺的那天,是農曆四月初八,也就是浴佛節。
天空下著大雨,不減人們朝拜的心願。
白馬寺的廣場,依舊是人滿為患。

沿著側門進去,我們竟然在這巧遇白馬寺的方丈大師。
可惜方丈太忙了,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只好目送他離開。

白馬寺東西側各有一座石碑,西側是《重修西京白馬寺記》石碑。此為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,由蘇易簡撰寫,淳化三年(992)刻碑立於寺內的。碑文分五節,矩形書寫,人稱「斷文碑」。

 

接著來到了天王殿。

天王殿內以彌勒為主,四大天王為輔。
一般佛寺裡,由於彌勒總是笑臉迎人,又是未來佛的化身,都被當為第一殿的佛像。

韋陀像。
據說韋陀手上的金剛杵擺放是有講究的,如果朝天,則代表此為大寺,可供十方僧人掛單三日;如果平舉,則此寺為中寺,可供十方僧人掛單一日;如果朝地,則此寺為小寺,不接受僧人掛單。白馬寺的韋馱像,手中金剛杵當然是朝上的。但有意思的是,法門寺的韋馱像,其金剛杵竟然是平放。 但就場地大小而言,法門寺還比較大@@

七步蓮花

 

東側的石碑則是《洛京白馬寺祖庭記》石碑,此乃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,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,至順四年(1333)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,立於寺內的,人稱「趙碑」。(by 百度)

 

離開了天王殿後,來到了大雄殿。
太多人了,所以擠不進去拍照。

這個看起來像個大壽桃的玩意,實際上是東漢時期的青石寶塔塔尖。據說撫摸壽桃可以延年益壽,所以許多遊客為圖吉利,這壽桃長年油光,都不用上亮光漆的。

接引殿,為一般寺院所罕見,殿內供西方三聖。中為阿彌陀佛立像,左邊為持凈瓶的觀世音菩薩,右邊握牟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,均為清代泥塑,外塑金身。

 

 

 

 

白馬寺
白馬寺

告別白馬寺前,還有時間參觀白馬寺的國際佛殿院。

 

離開白馬寺後,斜對面就是神州牡丹園。

 

人說,洛陽牡丹甲天下。
來洛陽除了抽抽牡丹菸,喝喝牡丹酒,還是得看到牡丹花,才不枉此行。
雖然牡丹花季已過,但在此除了可以看看芍藥,以及少數尚未凋謝的牡丹外 ,導遊請的免費講解也不含糊。

踏入國韻閣,首先見到的就是歐陽修的漢白玉雕像,聽說這是鎮館之寶。
那麼,為什麼是歐陽修而非其他人呢?
主要還是因為,他老人家寫了本中國最早的花木論述–洛陽牡丹記。
「牡丹出丹州、延州,東出青州,南亦出越州。而出洛陽者,今為天下第一。」
看看這讚譽到極點的詞句,也難怪國韻閣得放他老人家的塑像了。

 

神州牡丹園有著室內的溫室牡丹房,可常年欣賞牡丹。

全國最大的牡丹石,牡丹石是一種天然氣形成的奇石,僅洛陽才有出產。
牡丹石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,或白或粉綠的花朵隨意分散在黑色為底的大理石中,狀如牡丹,渾然天成,妙趣橫生。國際石材界公認其為世界奇石,儲量稀少,富有觀賞性和收藏價值,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。

 

 

難得見到的雙色芍藥。

據說這面牆畫,是以唐三彩繪製而成,也具有強烈的大中華意識色彩。

離開牡丹園,品嘗過洛陽水席後,就是最後一站龍門石窟了。

龍門石窟共可以分為四個部分,分別為西山石窟、東山石窟、白園以及香山寺
其中最著名的,有萬佛洞的就是西山石窟。
白居易晚年曾於洛陽長住十八年,修香山寺,所居之處則為現今之白園。
但時不我予,加上大雨臨盆,這次的龍門石窟之旅,也僅只能象徵性地參觀西山石窟。

龍門石窟分別於東北、西北各有一個遊客中心,分別對應西山與東山石窟的入口,可乘坐電瓶車來往,單趟10RMB。
門票可用於景區內四個景點。

 

 

 

 

這牡丹是假的塑膠花,整團人還傻傻以為是真的驚嘆不已XDD

 

 

這是陳毅題的字。原本於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,周恩來強力要求後再重新鑲嵌於龍門大橋的東西兩側。

 

這就是龍門大橋,在橋頂可以盡攬東西山的風景,也是來訪龍門石窟的必經景點。

請來自新疆的大姊幫忙留影。

進了西山石窟後,會先經過潛溪寺。

潛溪寺為西山的第一大窟,約於一千三百多年之唐初所建。
唐初佛像受到當時審美觀影響,以圓潤豐腴為主。
主佛為阿彌陀佛。

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的大蓮花。

 

 

離開了潛溪寺後,就是賓陽三洞了。
賓陽三洞,分為賓陽中洞、南洞與北洞。
洞中佛像,從北魏到唐初。賓陽則為迎賓之陽之意。
也因為日曬的緣故,目前三洞中,就屬南洞保存的最為完整。
從賓陽三洞裡,可以看出北魏到唐朝,古人審美觀的演變,從而影響到佛像的雕琢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這地方雖然不起眼,聽說是當年武則天下令開鑿的。
可建到一半女王就崩盤了,後續也停工了。
但從這裡可以研究出,古代到底是怎麼去雕刻這石像。
從粗胚到細胚,最後的打磨,都顯示在這幅壁刻之上。

這次無緣的香山寺。

這就是有名的萬佛洞了,因南北兩側有著一萬五千尊佛像出名。
門口有些缺損石像,就是被美國的普艾倫等人,趁著民初動亂時給撬走的。

 

惠簡洞,又稱小盧舍那佛龕

 

蓮花洞又名伊闕洞,開鑿於北魏晚期,因窟頂浮雕有一朵美麗的大蓮花而得名。
這是利用天然溶洞開鑿洞窟,這種方法省時省力,見效快。

 

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、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。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「大盧舍那像龕」,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「奉先寺」。這裡共有九軀大像,中間主佛為盧舍那,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

總之,看到奉先寺,就逛完西山石窟了,因為雨太大,就沒辦法看剩下的景點。

補充提一下,如果自助旅行的話,該如何進行這個行程。
若從洛陽站出發,要自行前往白馬寺,先搭乘56路公車,到白馬寺終點站。再到龍門石窟
從洛陽龍門高鐵站出發的話,可以先到龍門石窟,接著到關林,乘坐58路公車到終點站白馬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