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話西安(七)-長安城南兩枝花

週六的早上,我們匆匆的瀏覽過大明宮後,繼續西安的遊覽,這次則是來欣賞西安城南的兩朵花-大雁塔與小雁塔。

在之前的文章有提到,漢塚唐塔豬打圈,唐朝雖說以道教為國教,因為李淵當初起家時,打的就是道教李耳的後代。但是唐代的佛教興盛程度,比道教還高。除了唐武宗滅佛舉動之外,其餘的皇帝對佛教大多採取支持的態度。

小雁塔建於唐中宗年間(中宗就是武則天的兒子,這樣說可能大家會比較有感覺)。因其高度低於大雁塔,故稱之為小雁塔,原有15層,約高45.8米,每層南北正中開券洞,塔內中空,可由磚木結構的樓梯登臨。明朝中葉,西安發生地震,小雁塔的塔身震裂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,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,距今40年前,又經過一次整修,才修復了裂縫。但保留最上兩層的毀損遺跡,這也是研究當時西安大地震的最寶貴史實紀錄(因為當時破壞的其他地方都已經修復了)。

該地最著名的就是塔本身跟一旁的雁鼓晨鐘(現在花30元人民幣就能撞一次)小雁塔風景區內有wifi,也有app自助導覽,但需要APPLE STORE必須設置為大陸地區才能下載。

小雁塔與大雁塔相隔不遠,但我們還是搭乘遊覽車過去。

與小雁塔不同,大雁塔區域內並無wifi可供使用。

大雁塔原名「慈恩寺浮屠」或「慈恩寺塔」,始建於唐代永徽年間。唐高宗時,玄奘(三藏法師)為貯藏從西域取回的佛經佛像和舍利,主持修建大雁塔,並親自按印度窣堵坡(釋迦摩尼佛塚)形式設計。當時塔高5層,約60米,磚面土心,不可攀登。

武則天年間,在原址上增高為10層磚塔,後又遭戰亂破壞。五代後唐時,對大雁塔再次修葺時降為7層,平面呈正方形,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。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,除了小雁塔毀損外,大雁塔亦塔頂震落,塔身震裂。後於明代萬曆年間,在其保留原有外表,於外層再砌上了60釐米厚的包層,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,即是今日所見的大雁塔造型。

現在的大雁塔,塔體呈方形錐體,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,每層四面均有劵門,可以憑欄遠眺。由於屢遭人為破壞,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,且遇到周邊過量開採地下水,使得古塔傾斜下沉。近年來因復育有成,傾斜程度停止並緩慢回升。

若說白天的大雁塔是古典風濃厚,夜間的水舞區就是炫麗繽紛了。

趁著在西安最後一晚,幾位同學一齊乘坐地鐵到小寨站,步行了約2公里到達了大雁塔的水舞區。剛好趕上了水舞區9點的表演。

儘管意猶未盡,但因當天是周六晚上,地鐵人潮過多,為擔心回程出問題,我們還是趁早繞回飯店好了。
只是人算不如天算,到了鳳城五路站要用App叫車(打D)時才發現,需要大陸門號才能使用…
剎時間面面相覷—誰有大陸門號啊…orz

又看著當地在攔車是走到快車道上攔車的…嗯,好吧,入境隨俗。我們就只得默默地走到快車道叫D,看了好幾輛呼嘯而過的計程車後,終於有台願意搭理我們的。

起先師傅還聽不懂我們的地址路名,感謝好心的不知名人士,幫我們翻譯成當地語言。讓我們能夠順利回酒店休息….^_^

漫長的旅程,還是有畫下句點的時候,請繼續欣賞大話西安(八)-關中自古埋皇上